登录    注册    忘记密码

详细信息

速生用材树种合理施肥技术研究    

文献类型:科技成果

中文题名:速生用材树种合理施肥技术研究

完成人:李贻铨[1] 胡曰利[1] 洪顺山[1] 陈道东[1] 张建国[1] 周文龙[1] 陈宏竣[1] 胡炳堂[1] 胡世才[1]

第一作者:李贻铨

完成机构:[1]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中南林学院 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 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江西景德镇市枫树山林场 福建顺昌县林业科技中心;

年份:2004

语种:中文

中文关键词:速生树种;用材树种;施肥;合理施肥

分类号:S72

摘要:该项目主要内容:(1)施肥后效与肥效持续性研究,包括施肥杉木幼林13年肥效变化和施肥I—69杨8年(近一个轮伐期)后效研究,施肥对杉木、杨树生物量、根系和材性影响研究。(2)不同立地杉木、湿地松幼林肥效和火炬松、加勒比松、二茬I—69杨、尾叶桉幼林肥效研究。(3)杉木、马尾松中龄林、近熟林肥效研究。(4)不同磷肥品种对尾叶桉、加勒比松、杉木幼林肥效研究。(5)营养诊断技术研究,包括湿地松幼林营养的DRIS诊断,杉木幼林叶子养分诊断,施肥对尾叶桉、I—69杨叶子养分影响,杉木人工林区土壤P素形态及有效性研究。特点:(1)实用性,本成果为优化配方施肥技术,提出N、P、K合理配比、施肥量、施肥时间和施肥方法,可操作性强;多树种、多龄阶施肥技术,除适用新造幼林外,也适用于现有林中、低产林抚育改造和大径材培育。(2)创造性,鉴于肥效随时间而变化,该成果对杉木和I—69杨肥效持续性进行较长期观测研究,对幼林施肥必要性和有效性作出了客观正确评价;对经济有效磷肥品种选择研究,是生产实用性的创造性工作。(3)先进性,对尾叶桉和成林肥效作出经济效益分析,较之一般只研究短期生物生长量肥效成果对材性;建立了施肥林生长量预估模型,可确定优化配方施肥技术;研究了施肥对材性、生物量组分、根系分布等综合影响;田间试验与营养诊断相结合,以验证、解释施肥效应,使试验结论更可靠。 应用推广情况:(1)幼林合理施肥技术在世行贷款造林项目中,已推广应用71万hm2。(2)湖南省在杉木、湿地松、杨树、马尾松营造速丰林中,用此技术施肥9.44万hm2。(3)广东省外企亚洲浆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地方营造速生丰产林中,应用此技术施肥1.93万hm2,并用本成果合理配方,生产桉树专用复合肥2.75万吨(详见应用证明)。关键技术:研究杉木、湿地松、火炬松、加勒比松、意杨、尾叶桉幼林及杉木、马尾松中龄林、近熟林施肥效应用效益,产前提出合理配方施肥技术方案。施肥技术关键:杉、松幼林主要为P和PK、PN组合,杨树主要为N和NP组合,桉树为以P为主的NPK优化的组合。杉木、马尾松中龄林与近熟林主要是N、P及NP组合施用。创新点:(1)完整的实用配方施肥技术方案,包括合理施肥量、配比、施肥时间和方法,适于南方酸性土的经济、有效磷肥(钙镁磷肥)确定,后者为本技术的创新点,使实用可操作性更明显。(2)应用与机理研究密切结合,着重研究了杉木人工林区土壤P素形态及其有效性,通过施肥因素与生物量指标的偏相关系数分析,找出P肥效应最大佐证,通过不同处理生长分析,证实优化施肥处理能显著提高林木同化率(NAR)30.9~31.1%,提高林木相对生长率(RGR13.6~14.5%。(3)系统研究肥效持续性,对施肥的杉木和I—69杨幼林,分别进行了13年和8年研究,经合理施肥后,10龄杉木材积增长率为65%,8龄I—69杨材积增长70~75%,表明幼林施肥是必要和可行的。(4)建立施肥林生长预估模型不仅分析N、P、K肥效主次及其水平的肥效排序,还可确定理论上优化配方施肥模型,此为施肥研究方法上创新。

参考文献:

正在载入数据...

版权所有©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-20050021-8 
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